「慈悲喜捨」
一、「慈悲喜捨」在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性:
1. 「慈悲喜捨」被稱為「四無量心」,即四種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擴展至無限的心念。
2. 「慈悲喜捨」又被稱為「四梵住」,即能實踐這四種心,我們的心靈狀態將有如處在天界一般,得到一切安樂、和平、自在、歡喜。
3. 藉著「慈悲喜捨」,可以把「自利利他」心擴充至無限。
二、在生活中實行「慈悲喜捨」的作用:
1. 能幫助我們減少以自我為中心,只注重自己而不理會他人的自私心。
2. 佛陀告誡我們,「自愛執」是我們一切煩惱和問題的根源,只有將我們的心念轉向「愛執他」才能滅除一切煩惱,獲得快樂。實行「慈悲喜捨」,正可以轉化我們的心念向「愛執他」。
三、「慈悲喜捨」的意義:
1. 慈是予眾生樂,也就是令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從我們的服務、工作和施予中得到快樂。佛教重視的是「無緣大慈」,也就是眾生雖與我們沒有任何關係,但我們仍然一視同仁,不論親疏地,同等令他們快樂。
用現代概念來說,就是「關懷、愛護」。
2. 悲是拔眾生苦,也就是幫助眾生去除各種各樣的痛苦。佛教重視的是「同體大悲」,即我們要對一切眾生的痛苦,感同身受,迫切地想方設法盡速去除。
用現代概念來說,就是「同情、悲憫」。
3. 慈和悲是大愛,也就是偉大無私的愛心。
4. 喜是隨喜和歡喜。隨喜是見他人得到好處,亦如同自己獲得一樣,心生歡喜,真誠地為他人高興。亦可是見他人行善,誠心讚許,心懷喜悅,與有榮焉。這是無私精神的體現。至於歡喜是指在行「慈悲喜捨」時,常懷歡喜心,從實踐中得到安樂,高高興興地去服務眾生,也令眾生歡喜。
用現代概念來說,就是「歡喜、贊助」。
5. 捨是等捨和放捨。等捨是平等無執,對眾生不起分別,一視同仁。而放捨則是放下自己的貢高我慢(即一種以自我為中心,高高在上的態度。),願意低頭為眾生服務。
用現代概念來說,就是「平等、分享」。
四者均是關懷眾生的需要,放下自我中心,平等無私地為眾生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