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1 中文簡約的濫觴 - Nn (Moderator) 發表於 11-1-2012 17:41
好簡唔簡 - 占飛經由 添多一個世界 陳添 著 (日期為 2011/12/28)
2011年12月23日 - 信報
中文可說是簡約的濫觴。古代沒有紙,要以刀代筆刻竹簡,當然是惜字如金,少一字好過多一字,所以中文從一開始便十分簡約。到後來,卻因社會、人情越愈來愈複雜,加上發明了紙筆墨,文字亦與時並進,離簡約愈來愈遠了。
古人說「學」已經足夠,今天要說「學問」。學而有成,謂之「學者」。今天「學者」可以指「做學問的人」或「有學問的人」。以往中文一字一義,今天則是一詞才有一義,許多「詞」(今天要叫「詞語」)兩個字意思都差不多:譬如「解釋」,解與釋意思十分相近,陶淵明便說過:「讀書不求甚解」。日常粵語亦保留這個用法,如老師問學生:「用不用我再解一次?」,而不必說「用不用我再解釋一次?」
畫蛇添足
還有「明白」,日常粵語只講「明唔明」,不必多費唇舌講「明白不明白」。文言的「明乎此」,亦逐漸被淘汰。占飛曾寫「明乎此」而遭編輯改寫為「明白了這一點之後」。此外,尚有「知」成了「知道」、「惜」成了「愛惜」,「喜」成了「喜歡」……有時候,連占飛這樣喜用單字的人,也不自覺寫出不大簡約的中文。這樣也好,反正稿費是計字數的,愈是不簡約,愈易(「容易」)寫夠字數,只是苦了學生,明明學一個字已經足夠,卻要學兩個字。
今天的中文應簡約的不簡約,不應簡約的卻簡約,像「公交」,「企跳」這類充滿歧義,容易誤解的詞,俯拾即是。還有什麼都加個「性」字:永久性居民,可讀性,可看性,一次性等,不單畫蛇添足,簡直是一粒老鼠屎弄臭了整鍋湯。
簡約有利傳承。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,但由於古文簡約,要讀畢經典,遠比其他文化輕易。一部《道德經》不過五千多字,比起佛學經典《華嚴經》的十萬偈四十八品,簡直是蚊與牛之比。就算是儒家經典──四書,字數也不多,不用一個星期便讀完,全數背誦亦不難。你試試讀完整部新、舊約聖經,要花多少時間和功夫?就算是歷史,讀畢《史記》及《資治通鑒》,恐怕也比讀畢吉朋六卷《羅馬帝國衰亡史》輕易,更不用說史賓格勒的《西方的沒落》了!
作者-占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