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 5 月底,世界衛生組織(WHO)替「工作倦怠」(burn-out)列出更詳細的定義,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工作壓力,卻無法紓解或管理這些壓力,導致出現以下 3 種現象:
539走勢圖
工作能力下降
常覺得筋疲力盡
對工作產生消極、疏離或憤世嫉俗的感覺
「工作倦怠其實不容易察覺,」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紀乃文說,雖然我們常常會感到「工作好累」「回到家什麼事都不想做」,但這跟工作倦怠還是不一樣。單純的工作疲憊是因為過度勞動,休息過後就好,真正的工作倦怠無法靠休息解決,休息後再面對工作還是感到厭惡、疲倦,是一種情緒上的惡性循環,最後變成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。
工時長、公私界線不分,負面情緒缺少恢復時間
想預防工作倦怠,紀乃文認為工作者應該先認識、察覺與它息息相關的「工作心情/情緒」,了解自己的疲勞與消極從何、為何而來。
在辦公室中,我們會遇到各種正向與負向情緒事件,例如開會時主管嚴厲檢討業績、業務同事不斷要求更改細節;或客戶打電話稱讚合作效果,決定簽下隔年合約等,會左右一個人下班、離開工作場域的感受。
由於人們不喜歡長期沉浸於生氣、沮喪,這些負面情緒也會降低工作動力或成果,因此會試著「修復」情緒。如同身體會累,需要靠攝取食物、獲得能量以繼續執行不同任務;情緒修復是靠非關工作的項目中獲得,像是下班後和朋友吃飯、看連續劇、運動等等補充能量。
大部分的人可以在下班後修復情緒,但是智慧型手機與 LINE 等即時通訊 App 興起,工作與非工作時間界線愈來愈模糊,當你在晚上 10 點接到一則來自主管的訊息,又把自己的情緒轉換為工作模式,修復時間會減少。